耽美小说 > 都市小说 > 美娱之花瓶影帝 > 第1919章 翘首以盼
    第1919章 翘首以盼
    每年一月,电影世界,颁奖季的喧囂和热闹持续升温,儘管奥斯卡颁奖典礼还要等待一个月才行,但浩浩荡荡的铺垫预热已经全面展开,熙熙攘攘的话题始终围绕奥斯卡打转,几乎没有人能够例外。
    正是因为如此,一月末登场的柏林电影节总是面临巨大压力,一边和北半球的严严寒冬展开殊死搏斗,一边又要费尽心思地和奥斯卡爭夺焦点。
    今年,也没有例外。
    学院又传来动静,公布第三波出席嘉宾名单。
    根据惯例,奥斯卡提名者自动贏得一个席位,除此之外,还有颁奖嘉宾、表演嘉宾以及赞助商席位等等,学院故意分为四批到五批公布嘉宾名单,一点点地將普罗大眾的期待值调动起来,引爆话题。
    一如既往地,嘉宾名单总是充满话题和看点,那些没有贏得提名的巨星之中,有谁將出席奥斯卡呢?
    然而,这次稍稍略显不同。
    在这一批嘉宾名单里,学院只公布了一个名字,独一无二的名字——
    安森-伍德。颁奖嘉宾;表演嘉宾。
    一枚重磅,整个北美全面引爆。
    终於!贯穿颁奖季始终、过去三年引发无数討论热议的悬念终於揭晓,安森將首次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。
    並且,这不是全部。
    这次安森將以奥斯卡提名者的身份出席盛会,同时也將以颁奖嘉宾和表演嘉宾的身份登上柯达剧院舞台。
    剎那间,全部人都疯了。
    当然,作为最佳原创歌曲提名者,每年登台表演已经是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惯例,这也是奥斯卡仅有的表演环节;但重点在於,这是安森,今年安森是否准备登台演出,毫无疑问需要打上一个问號。
    现在,答案揭晓——
    欢呼。尖叫。期待。讚嘆。不绝於耳。
    学院展现难得一见地特別待遇,不管是单独公布安森作为嘉宾出席的举动,还是首次出席就担任颁奖嘉宾和表演嘉宾的重任,这在奥斯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姿態,此前全部喧囂和爭论都烟消云散。
    从媒体的反应就能够看出来,这是大事件。
    “官宣:安森-伍德首次出席奥斯卡。”
    “世纪和解!安森-伍德即將登上柯达剧院舞台。”
    “提名。颁奖。表演。身兼三职,安森-伍德可能是第七十七届奥斯卡收视率的杀手鐧。”
    “高调登场!学院首次为安森-伍德破例,单独宣布出席名单,破天荒头一遭。”
    “提问可以停止了,安森-伍德首次出席奥斯卡;但新的问题来了,安森-伍德是否能够延续收视狂潮?”
    “安森-伍德牵手奥斯卡——颁奖典礼最大看点已经诞生。”
    从“纽约时报”到“洛杉磯时报”,从“好莱坞报导者”到“综艺”,从“娱乐周刊”到“美国周刊”,从“华尔街日报”到“华盛顿邮报”,全方位展开,铺天盖地全部聚焦於此,2005年才开始,年度娱乐事件已经诞生。
    就连媒体都如此了,更何况是广大网友呢?
    浩浩荡荡、轰轰烈烈,全面铺陈,一个两个按耐不住雀跃,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终於有了值得期待的亮点。
    柏林电影节:……
    其实,柏林早就已经习惯了,每年一月都是如此,奥斯卡的喧囂充斥双耳,抢走柏林的全部光芒。
    但是,柏林並不在意,依旧兢兢业业、专注自己,按部就班地举行每年电影节,在別人眼里他们是异类,在电影爱好者眼里他们却如同寒梅。
    话虽如此,柏林也需要坦然面对现实,在曝光率越来越重要的资讯时代里,坎城和威尼斯正在抢走他们的优势。
    当然,欧洲三大电影节並不是站在拳击台上正面对决,而是爭取项目爭取电影爭取那些优秀的作品,他们希望提升自己参展作品的质量、进而提升自己奖项的含金量,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继续发展。
    在这场曝光率的对决里,柏林没有优势。
    而现在,柏林不敢置信地看著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,仅仅依靠安森一个人,奥斯卡就能够让全网瘫痪?
    再看看蒂耶里-福茂此前的动作,剎那间,柏林似乎也明白了什么,果然是狡猾的法国人。
    一边,大西洋两岸双双骚动起来,包括学院自己也没有预料到,一个举动居然能够引起电影產业的连锁效应,柏林和坎城居然双双动作起来,现实再次以雷霆万钧的姿態证明安森的影响力。
    另一边,整个北美大陆聚集在安森身上的视线持续升温——
    奥斯卡,这应该是继去年格莱美以来最盛大最隆重的舞台,安森是否能够继续带来惊喜?安森又將如何表演“向日葵”这首歌?
    不能责怪普罗大眾的高要求,一直以来,安森总是能够带来惊喜,持续不断刷新认知,以至於期待值持续保持在一个难以置信的高度,总是想著更多更好更精彩,正如同去年“蜘蛛侠2”的首映式一样。
    就连尼古拉斯这样的资深记者也没有能够免俗,期待安森继续带来奇蹟,更何况是普通观眾?
    所以现在,人们又进一步拔高要求,熙熙攘攘的期待全面引爆。
    其中,一小部分声音表示,奥斯卡是电影盛宴,终究不一样,即使安森有想法,学院也未必同意,他们不会允许安森抢走电影的风采,所以还是收回那些胡思乱想,摆正心態,好好欣赏舞台表演就好。
    可惜,这些声音著实太微弱,终究无法抵挡主流声音的浪潮。
    侧面再次见证如今安森的號召力,正是因为值得期待,所以压力才节节攀升。
    更何况,没有人忘记,在登上奥斯卡颁奖典礼舞台之前,安森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舞台——
    格莱美。
    於是,问题来了,一个月之內准备两场演出,安森如何区別演出?两场表演是否可能风格化趋同?安森又是否能够在格莱美带来惊喜之后继续在奥斯卡拔高期待?格莱美的专业演出是否能够超越去年的“別假正经”?
    疯了,彻底疯了。
    对於这种情况,“纽约客”毫不遮掩地冷嘲热讽,“他们不把安森逼死不罢休”。
    “他们现在把安森推向神坛,当作一个神祇顶礼膜拜,一旦安森无法满足他们无理的离谱的丧心病狂的期待,他们就会將安森拉下神坛;但重点在於,即使安森满足了期待,他们真的愿意双膝跪地彻底臣服吗?”
    一切,正在偏离轨道。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