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章 内地来人(求月票推荐票追读)
“对!就是这个意思!”陈秉文赞许地点头,“可口可乐的成功,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威力!
它让我们能够以最低的资本投入、最快的速度,撬动整个东南亚市场!
林文雄的南华贸易,就是我们在新加坡的‘特许分销商’。
现在,我们要把‘灌装’这一环也纳入进来,形成完整的‘特许经营链条’!
新加坡是我们的试验田和样板间。
一旦灌装厂这一环成功,这套模式立刻就可以复制到马来西亚和印尼!
在吉隆坡、雅加达,寻找当地有实力、有信誉的合作伙伴,授权他们成为我们的‘特许灌装商’和‘一级特许分销商’。
我们提供浓缩粉、品牌授权、技术标准、市场策略。
他们负责投资建厂(或改造现有厂)、本地生产、渠道深耕、市场销售!
我们赚取浓缩粉的利润和品牌授权费。
他们赚取加工费和分销利润。
市场越大,我们卖出的浓缩粉越多,品牌价值越高,利润越丰厚!
他们卖得越多,赚取的加工费和分销利润也越多!
这就是双赢!这就是良性循环!”
方文山已经完全理解了陈秉文的战略意图,兴奋道:“陈生,这确实是最适合我们快速扩张的模式!
既能保证我们对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控制,又能最大化利用本地资源和资本!
而且,新加坡的成功案例,就是我们最好的招商说明书!”
“没错。”
陈秉文回到办公桌前,总结道: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简单的卖饮料,而是搭建一个平台,制定一套规则。
让东南亚本地的‘地头蛇’们,心甘情愿地加入我们的体系,在我们的规则下,共同把‘脉动’这个品牌做大做强!
我们提供‘浓缩粉’和‘品牌’这两把金钥匙,他们负责打开各自区域的市场大门!
我们赚取核心利润,他们分享市场红利!
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帝国之道!”
“陈生,我完全明白了!”方文山点点头,“我这就去制定一套《东南亚特许经营模式实施方案》和全套合同范本!”
时间进入十一月。
港岛的天气依旧闷热。
傍晚,陈秉文回到金都园家中吃晚饭。
饭桌上,汪巧珍一边给陈秉文夹菜,一边说道:“阿文,你最近听广播电台没?
听说南越那边不太平啊。
好多华侨被赶出来,没吃没喝的,造孽啊.”
陈国富放下筷子,叹了口气:“今天去深水埗老铺,听街坊说,观塘码头那边来了好几船人,拖家带口的,行李都没几件,看着就可怜。
好像就是南越过来的。”
陈秉文夹菜的手微微一顿。
南越?
驱逐华侨?
他脑中瞬间闪过前世记忆片段。
“爸,妈,具体怎么回事?”他不动声色地问。
“报纸上也没细说,”陈国富摇摇头,“就说那边政策变了,好多做生意的华侨被没收财产,赶出家门。
有些人不肯走,听说还唉!”
汪巧珍叹气道:“作孽啊!好好的日子不过,非要折腾人!
那些华侨在那边几十年,家业都在那儿,说没就没了.”
陈秉文默默听着,心中了然。
历史的车轮,正碾过1978年的节点。
某个不听话的小朋友,开始蠢蠢欲动了。
他笑着安慰父母:“爸,妈,别太担心。
港府和国际社会不会不管的。
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。”
话虽如此,他心中却多了一丝警惕。
接下来一段时间,港岛会涌入大量来自南越的华侨难民。
陈秉文深知,这不仅是人道主义危机,也可能孕育着不安定因素。
饭后,陈秉文回到书房,拿起桌上几份当天的报纸。
《星岛日报》国际版角落,一则不起眼的短讯印证了父母的话:
“南越当局收紧外资及私营经济政策,部分华侨商人资产遭查没,引发离境潮。”
《华侨日报》的报道稍详细些:
“南越同奈省发生针对华裔商铺打砸事件,数十户被迫迁离。
据悉,近期南越多地出现类似情况,引发华侨社群恐慌。”
报道篇幅不大,语气克制,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不安和动荡,清晰可辨。
与此同时,港岛华润公司驻地正在召开一场小型会议。
参会人员分别是来自华润总部的经理李国伟,以及三位西南地区物资供应局的客人。
“三位同志,根据你们提出的高能量、易携带、抗疲劳、耐储存的要求,我们初步筛选了几款产品。”
李国伟将一份资料推到三位客人面前,“这款‘劲霸’功能饮料,是港岛本地陈记食品公司的最新产品,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反响非常热烈。
它的特点是.”
第二天上午。
伟业大厦,陈秉文办公室的电话响起。
陈秉文拿起电话,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:“陈生,您好,我是华润的李国伟。”
“李经理,您好!”陈秉文对华润的人突然来电有些意外,但还是客气的回应。
“陈生,是这样的。
有几位内地来的重要客户,对贵公司的‘劲霸’产品非常感兴趣。
他们希望能参观一下贵公司的生产线,并进行详细洽谈。
不知您是否方便接待?”
李国伟非常正式的询问道。
陈秉文握着话筒,脑中飞速运转。
华润的李国伟,带着内地的重要客户,点名要看“劲霸”的生产线?这绝非普通的商业参观。
华润作为内地进出口公司在港岛的总代理,其背景和地位陈秉文心知肚明。
这家成立于战火年代的公司,经过几十年发展,早已成为内地对外贸易最重要的窗口和桥梁。
尤其是在当前的历史时期,华润几乎是内地与港岛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大宗贸易、获取外汇和技术装备的唯一授权通道。
它在港岛根基深厚,资产庞大,业务范围覆盖国民经济几乎所有重要领域。
能被华润主动推介并亲自带领客户上门考察,本身就意味着对方身份和需求的不寻常,这绝非普通商业合作那么简单。
而且对方直接锁定“劲霸”,说明是有备而来,目标明确。
“方便!当然方便!随时都可以。”陈秉文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。
“如果陈生下午方便,我们大概三点钟左右到访,如何?”李国伟接着说道。
“没问题!三点整,我在伟业大厦等你们。”陈秉文痛快的答应下来。
挂断电话,陈秉文立刻让秘书把周志远和高振海找来。
不一会,周志远和高振海先后赶到。
两个人一个穿着白大褂,一个穿着工装,显然都在忙工作。
“周教授,阿海,”陈秉文神色严肃的说道,“下午三点,华润公司的李国伟经理会带几位内地来的重要客户参观我们公司,重点是‘劲霸’生产线。
对方来意可能不简单,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。”
周志远和高振海对视一眼,神情都凝重起来。
虽然地处港岛,但有些东西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华润陪同内地客户来公司参观,这个组合本身就意味着很多。
“周教授,”陈秉文看向他,“你负责技术讲解。
介绍‘劲霸’的功能原理、成分构成。
做到专业、严谨、数据准确。
但注意,”他特别强调,“关于浓缩粉的研发,目前是我们公司的最高机密,暂不对任何人透露。
介绍重点放在现有瓶装产品上。”
“明白。”周志远推了推眼镜,郑重点头道,“我知道分寸。”
“阿海,”陈秉文又转向高振海,“你负责生产线的接待。
主要带领客人参观观塘厂和沙田厂,富源厂去不去我临时安排。
对方可能会问得很细,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每一个环节,你都要了然于心,对答如流。”
“生哥放心!这些都是我日常做的工作,早就烂熟于心,保证不出任何纰漏!”
高振海挺直腰板,信心十足。
他对自家的生产线和管理还是非常自信的。
“好!你们先去准备,注意不要声张。”陈秉文特意叮嘱一句。
下午三点整,在秘书的引领下,陈秉文见到了华润的李国伟以及三名来自内地的客人。
李国伟约莫四十岁年纪,穿着得体的西装,神情干练。
他身后的三位客人则气质迥异,都穿着整齐的中山装,身姿挺拔。
为首的一位约五十岁,面容刚毅,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。
他身旁稍年轻些的戴着眼镜,气质文雅。
最后一位看起来最年轻,约三十出头,但眼神锐利,默默观察着四周环境。
“陈生,久仰大名。”李国伟主动上前握手,随即侧身介绍:“这位是王建军同志,张援朝同志,刘卫东同志。”
陈秉文与三人一一握手,微笑着说道:“欢迎各位光临。
请到会议室稍坐。”
双方落座后,经过简单的寒暄,王建军开门见山:“陈老板,我们单位在西南山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,环境艰苦,员工经常需要长途跋涉,体力消耗大。
听说贵公司的'劲霸'在提神抗疲劳方面效果显著?”
“王先生说得是。”陈秉文点点头,确认道:“我们陈记的‘劲霸’功能饮料,正是针对高强度工作、长途跋涉等需要快速补充体力、保持专注的场景专门研发的。
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,尤其在司机、工人群体中,反响确实非常好。”
说着,他目光转向周志远,“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功效原理,由我们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周志远教授为各位详细介绍。
周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。”
(本章完)